清明,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不仅有着清澈明朗、万物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,还与农事活动紧密相连,其中蕴含着许多春耕气象密码。
清明节气是冬歇过后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。唐代诗人章孝标在《长安秋夜》中“牛犊乘春放,儿童候暖耕”的诗句,描绘的就是清明至谷雨时节田间日益忙碌的耕种场景。此时气温逐渐回升,土壤温度也攀升至适宜种子发芽的程度,不仅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播种,也是瓜豆、棉花、林木种植的好时节。
民间有早清明、晚清明,前清明、后清明的说法,这些与春耕春播密切相关。例如“二月清明暖烘烘,三月清明冻死牛”“二月清明不在前,三月清明不在后”等农谚,就体现了其中的关联。通常来说,清明出现在农历二月,南北冷暖空气交汇频繁,气温不稳定,“倒春寒”发生的可能性更大;而清明节出现在农历三月,农事就不能再推迟,清明前后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期。今年的清明属于“后清明”的情况,农民们需抓紧时间进行春耕春播。
除了“前后”之分,清明还有“早晚”之别。这是根据清明交节的时间来定的,若交节时间在上午,清明节过后天气会特别暖和;若在下午或晚上,过后可能还会冷上一段时间。今年4月4日20时49分进入清明节,属于“晚上清明”,所以清明过后需防范“倒春寒”。“倒春寒”是春季常见的天气现象,也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,主要指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、后期冷,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,它会影响春季种植的农作物的发育,严重的会导致作物死亡。
此外,清明时节的降水也对春耕有着重要影响。在南方,降水频繁,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。而北方干燥少雨,华北、西北易发生春旱,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,水分常常供不应求,此时的雨水显得尤为宝贵,需要做好春灌、防止春旱的准备工作。
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,总结出了许多与清明耕种有关的农谚,这些农谚蕴含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和耕种智慧,至今仍在指导着现代农业生产。例如“清明前后种瓜点豆”,反映出清明时节气温回升,适合播种瓜类、豆类等作物。“清明谷雨两相连,浸种耕田莫迟延”,强调了清明至谷雨期间是水稻浸种、耕田的关键期。“清明南风起庄稼大丰收”,则认为清明刮南风是丰年的征兆。
在这个清明时节,农民们需读懂这些春耕气象密码,合理安排农事活动,期待秋天有个好收成。
导出文章图片原创文章,作者:suxiaosu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leshet.com/22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