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,其中关于保障休息休假权益的内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,不少网友希望这些措施能让劳动者真正实现“休假自由”。
“休假羞耻”现象在当下颇为常见。“休假就焦虑,上班像还债”,这是不少职场人的真实写照。很多人明明拥有合法假期,却因担心工作堆积、同事议论或领导不满,选择放弃休息,甚至带病加班。有调查显示,高达46%的网友表示自己有“休假耻辱”,“一请假就焦虑”;超65%的上班族因“领导没休假”或“同事都在岗”而主动放弃年假。
“休假羞耻”的产生有诸多原因。职场文化异化,部分企业将加班等同于“敬业”,用“狼性文化”裹挟员工,让休假被贴上“不负责”的标签;社交压力蔓延,朋友圈里“别人都在努力”的假象,加剧了自我怀疑;经济焦虑作祟,房贷、车贷等压力下,年轻人生怕休假影响收入,陷入“越累越不敢停”的恶性循环。
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。对个人而言,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身心健康,《中国职场人压力报告》显示,持续高压工作使73%的上班族出现慢性疲劳,每年过劳死人数已突破60万。对社会来说,过度加班压缩员工法定闲暇时间,间接抑制社会消费潜力,很多人因休假困难无法陪伴家人、旅行放松,减少了消费机会。
要让“休假羞耻”成为过去式,需要多方合力。企业应转变“加班崇拜”,建立弹性工作制,完善带薪休假制度,明确休假期间工作责任归属,将休假纳入绩效评估,表彰“合理休假”的员工;个人要重塑认知边界,学会拒绝“自我绑架”,提升“配得感”,提前规划工作交接,拒绝“隐形加班”;社会要营造健康氛围,媒体倡导理性职场观,公众摒弃“休假即躺平”的偏见,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。
休息不是奢侈品,而是基本人权。当“休假羞耻”成为过去式,职场才能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,人们也能更好地享受生活,推动社会经济良性发展。
导出文章图片原创文章,作者:suxiaosu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leshet.com/10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