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“买了两年的‘黄金’生锈了”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黄金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财富的象征,其化学性质稳定,正常情况下不易生锈。然而,不少消费者却遇到了购买两年的“黄金”出现锈迹的情况。
上海的罗女士2022年在某电商平台花2000余元买的“18K金项链”,近日竟出现锈迹,检测结果为铜合金。无独有偶,唐女士花近4000元买的附有检测报告的“18K金手镯”,被回收店拒收,检测后发现是铜锌合金;王女士花费526元购买的“足金玛瑙吊坠”,经高温火烧后变成黑色。
黄金生锈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首先,纯度不足是关键因素。按照国家标准,足金含金量不低于99%,千足金不低于99.9%,若黄金制品纯度不达标,含较多其他金属杂质,如铜杂质在一定条件下会氧化成绿色锈斑,含铁杂质则会出现红褐色锈迹。其次,佩戴和保存环境也有影响。人体汗液含有盐分和其他物质,长期接触会慢慢侵蚀黄金,化妆品、香水、发胶等含有的化学成分,与黄金接触后也可能引发化学反应。另外,保存环境湿度大、酸碱度异常,也会加速黄金生锈。最后,制作工艺也不可忽视。如果在黄金加工过程中工艺不规范,如电镀环节没好理好,表面镀层不均匀、有缝隙,空气和水分就容易接触到内部金属,导致生锈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市场上还存在不法商家用金包铜、镀金等手段伪造足金产品,甚至为假黄金配上“真证书”的现象。当前主流检测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仅能检测表面几微米的成分,若饰品内部是其他金属,表面镀金层达到一定厚度,常规检测根本查不出来。还有商家坦言,只需提供产品白底照片,就能定制任意检测结果的证书,单张成本仅数元。
面对黄金造假问题,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。购买时,一定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,并要求提供权威的鉴定证书;学会一些基本的鉴别方法,如观察颜色、重量、有无划痕等。若发现饰品异常,及时联系商家检测好理。日常佩戴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或高温环境,定期清洁保养。若遭遇黄金造假,可通过保存证据、二次检测、集体维权、平台追责等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。
导出文章图片原创文章,作者:suxiaosu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leshet.com/925.html